PechaKucha

C-PLATFORM × PechaKucha 项目简介PechaKucha 源自日文,意指:喋喋不休的闲聊。PechaKucha Night 由 Klein Dytham 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 Astrid Klein 与 Mark Dytham 于 2003 年在日本东京创立,并从建筑设计迅速拓展至整个设计创意领域,风靡全世界。在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实体创意社交网络”PechaKucha Night 上,每位特邀讲者通过「20 × 20」的形式上台分享 20 张图片,每张图片 20 秒的分享时限,自动播放直至结束。讲者透过图片在紧凑的时间内传达自己的理念与热情,在这  400 秒里头,没有枯燥乏味的陈述,只有意犹未尽的灵感交流、无限延伸的创意启发。 现在,全球已有超过 113 个国家的 1023 个城市举办 PechaKucha Night,包括纽约、伦敦、东京、上海、阿姆斯特丹、悉尼、旧金山、柏林、北京、香港、台北等城市。厦门在 2016 年获得 PechaKucha 东京总部的授权,正式开始举办 PechaKucha Night Xiamen!...

第三条岸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信息展期:2015. 11. 01地点:厦门市思明区鹭江道18号新领荟广场策划指导:潘铭权 杨志飞创作团队:交叉媒体实验室 MEXDIA Lab. + 波研所 项目简介在这里,“第三条岸”不是指某种直接可感的形态,也不是某个已确定了的构想。它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引起我们的意识反应,又不断地因现实的冲刷而褪去。它处于一种变动的、不连续的、不确定的分形状态,涉及回忆、想像,或另一向度的存在。我们并不简单地生活在现实中,不在场的参照点总是伴随着我们,我们借以在现实中感受、判断、行动。“第三条岸”一直在那里,只是每人所见不同。“第三条岸”一旦具有形式,即失其本来状态,因而是不可呈现的。形式所能呈现的是一些试图拍打岸边的“浪花”。 作品简介交叉媒体实验室(MEXDIA Lab.)本次展览在厦门新领荟广场进行,广场形态有如一个“回声谷”。作品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介入手段,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参差映射、错位交织,形成动态拼贴。广场的台阶上,潮水涨起又落下,持续地演绎着关于水的多种抽象形态。高处平台,一只手轻轻地握着一面镜子,镜子形状如同厦门岛地图。镜中,船正从海的另一端驶来,被分开的海水浪花跃动,行程最后定格于落日余晖。另一边,宇航员的面罩正显示在月球表面穿行的情景,一些被封存的旧照片时而出现在月面上。终于,蓝色的地球缓缓升起。地面上,借助一束光,人们可以和自己的影像进行游戏。随后,人和影被延时投射到位于平台的屏风状成像面上。在听觉空间中,似有似无的声响随机跳跃。声音设计运用波形合成,显示一片数字汪洋,通过相位调制,将空间变得广阔,制造错位感,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观看、聆听、游戏……内容信息作为“时空标签”构成多重的回声关系,借助这些“时空标签”,观众可以展开更多的想像并进行交流。依靠着想像和交流,“第三条岸”才能得以浮现。...

小岛小鸟

C-PLATFORM × 陈伟 项目简介“小岛小鸟”意指一个能与自我精神世界相持衡的空间,一种闲适自在的鲜活状态。在这里的人与物总能在自己的时空里,用各自的方式感知细微的蜕变。 “小岛小鸟”泛概念展,意在探讨个体如何突破当下既有的定义和界限,不断去塑造自我与释放意念,并将一种不确定、片段式、泛概念的思考置入作品的过程。参展的创作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作品形式与媒介包括了电子媒介装置、影像、摄影、绘画、独立出版物等。 本展览将呈现和挖掘独立艺术创作人、新锐设计人,关注他们的发展和变化,观察他们的表达曲线,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局部呈现“小岛”生态的面貌。 作品简介《乡愁》/ 杨建/ 声音装置/ 2015他通过创作传递的思考大都针对日常现实,这些我们生活其中的看似普通的情境却有着惊人的复杂性。他从中进行组合改造使得事物或事件中蕴含的批判性和自反性的力量得以凸现,由此唤起人们对惯常力的觉知和抵抗。 《无题》/ 杨志飞/ 刺绣/ 2015她感觉外面的世界进入了她的梦境。梦带给她一种不同的表达。比起日常生活,梦境能为想象提供更多空间。梦境中事情发生的方式吸引和激发着我。她认为梦可以揭示一个人最私己和最敏感的方面。她的日常生活,她对外界的感受和她的梦已成为她作品中所呈现的一部分。 《一组画像》/ 潘菲菲/ 绘画/ 2015人与物的关系一直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试图探讨的问题。她自己收藏和用过的物品有着不同的质地和触感,并与自己有着非常亲近和敏感的关系;她利用这些物品通过油墨印刷的方式来创作和呈现一种与之疏离的陌生感的视觉形态,试图在物品、身体、时间、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联系。 《屏幕一号》/ 伪技术小组(张雨/梁永俊)/ 影像/ 2014影像作为视觉的延伸的同时其本身在被接收的过程中也会使人产生其他的联想,他们试图降低模特作为“人”的部分信息,把其作为屏幕来对待,但最终一切的联想依旧围绕着图像与“人”的关系:影像制造效果与错觉,但身体在作为屏幕的同时其本身所具有的视觉信息,又使得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试图在影像与身体之间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有别于日常的屏幕与图像的关系则恰好是他们创作中的兴趣所在。 《无形悬崖》/ 李旭达/ 摄影/ 2015-2015足以粉身碎骨的悬崖,人人都知守住一步之差。而悬崖往往隐于沉思之时,一念之间,黄土中的一抹绿地,潮汐退却留下的残垣,常有千回百转,决策之时 一念之后,往往一往无回。这些藏于人类身边,跟随在思想之后的实地沼泽,隐于无形的躲藏着。虽时不时探出一角显露出本属于我们的悲伤,仍然匿迹潜行。无形的悬崖源于人的念想,沉思之后;带来的是人类的产物,徘徊间不知觉为人类自己堆砌了无形的悬崖并沉浸于此,犹在悬崖峭壁,失足跌落再也无能振拔。 《无题》/ 叶倩甫/影像 绘画/ 2014《无题》是关于对测量的思考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米、秒、千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但你所认为机械客观的单位或者尺度,其实是我们主观赋予物质之上的,我们渴望我们对物质的观察可以是精确而让人放心的——然而就像我们在初中物理课本上所说的一样:测量存在误差。甚至物质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叫做“米”或者“秒”的物质。在《无题》中他尽可能精确地绘画了每一时刻他的影子。 《梦画》/ 郑涵/ 插画/ 2014这系列作品旨在纪录个人的梦境,20岁发现了记录的重要性,生活枯燥无聊,梦境又实在有趣,于是便以最喜欢的绘画方式记录。 《只与我》/ 王倩仪/ 插画/ 2014-2015时而迷茫的自我状态,杂乱的情绪。有时候,很喜欢独自一个人,有时候,又害怕独自一个人。 作者觉得黑是最舒服的颜色 ,也是最自我的颜色。它带着她所有的情绪,变成了画。...

计算风暴的距离

C-PLATFORM × 特丽莎 · 卡普梅尔 相关信息特丽莎 · 卡普梅尔2010年以来,她一直在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威廉•德•雷教授班中自由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她是2015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县青年艺术家奖金的提名获奖者。现在厦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进行艺术家驻馆项目,其驻馆项目获得了德国学术基金会的慷慨资助。 www.theresakampmeier.de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人 (person) + 工 (work) = 人工 (artificial)

C-PLATFORM × 金姆 · 沃尔德伦 项目简介作品中的金姆 · 沃尔德伦将自己出口到中国,为工人工作,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在中国环境中工作的加拿大商品。此举可以理解为:中国产品为西方人节约了时间,而她这么做就是要偿还其中部分的时间。考虑到中国是全球首要出口大国,并凭借其劳动阶层的努力,正以超级大国身份崭露头角,她的项目想法与全球背景下现今各国的权利动态分配有直接关联。这些摄影作品为我们与生产及消费之间的抽象关系提供了一种人类维度。 相关信息金姆 · 沃尔德伦金姆·沃尔德伦出生于蒙特利尔,加拿大 2013年毕业于康考迪亚大学 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新斯科舍艺术与设计大学获学士学位 摄影作品在国际多个博物馆、画廊及艺术机构展览 2013年加拿大当代艺术大奖赛Pierre-Ayot奖获得者现正在厦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CEAC)进行艺术驻馆项目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CEAC)...

物也是我

C-PLATFORM × 喂空间 项目信息时间:2015. 04. 26 - 05. 17地点:WE Space, Hotel WIND 项目简介展览试图借用“物也是我”这一概念探讨造物行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重拾手的记忆和物的温度。当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微小的空间,采取内省的方式来体察日常之物时,凡俗之物更多地成了人们精神活动的外化。在手工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与唯一生产方式的语境下,重拾手工与造物别有意义。人们在“日常与生活美学”的名义下,将其对内在精神的表达、思考路径一一映射于这些意造之物中。 此次展览将在无垠酒店喂空间展出2014年度C-PLATFORM工作坊活动参与者们所完成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来自荷兰的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阿芙 · 凡 · 艾森主持的“想象无界”工作坊,荷兰设计师卡琳 · 贝特主持的“布做”工作坊及艺术家潘菲菲和杨志飞主持的羊毛毡湿毡工作坊。...

你我之间 & 城市千禧计划

C-PLATFORM × 萨拉 · 梅 · 赫尔曼 & 巴斯 · 劳斯库特 项目信息时间:2014. 12. 27地点:C-PLATFORM 项目简介你我之间萨拉·梅·赫尔曼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密行为。亲密感,将其分离的因素,以及彼此之间身体接近的必要性。最脆弱和难以捉摸的人际交往似乎通常存在于语言所能掌控的范畴之外。赫尔曼关注的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成长的恒定状态,他们成人之前所经历的持续变化和过渡期中转瞬即逝的美,她总是被不可预知的青春期阶段那种强度,脆弱,间或的孤独所深深吸引。 千禧计划巴斯·劳斯库特的作品不断地挑战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在纪实摄影中对真实表达有限的叙事潜力。他用直观的视角审视现代都市的人类经验。他的实践结合了那些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概念,其中包括流动性、限制性、戏剧性、社会地理学与大众传媒。 相关信息萨拉 · 梅 · 赫尔曼 1980年生于阿姆斯特丹,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摄影硕士学位; 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巡回展出,其中包括伦敦国家肖像画廊和图卢兹水塔; 作品由阿姆斯特丹的Kahmann画廊代理。 www.sarahmeiherman.nl巴斯 · 劳斯库特 1979年生于阿姆斯特丹,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英国伦敦大学摄影与城市文化硕士学位; 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巡回展出,曾获多个国际重要摄影奖项。 www.baslosekoot.com 特别鸣谢: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哥德堡变奏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简介《哥德堡变奏曲》(BWV988),原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本次展览从解构创意的角度出发,以交叉媒体实验室自身作为对象,借哥德堡装置再现了创意的产生过程,用机械、电子和动画共同创作了一曲别样的创意乐章,其过程如机械般精确而复杂。创意流程在屏幕,投影和机械等不同媒介中自由穿插进行,在真实与虚拟中切换自如,最终呈现了一个经由一系列交叉媒质润色后的炫彩结果。整个装置如同一首分为四篇乐章的变奏曲,逻辑与热情并存,偏执与变通并存,冷静与激烈并存。观众在整个作品中既是触发器,也是接收器,同时验证了对象参与对创作的帮助性和必要性。...

本 · 相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简介世界范围内,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世俗化和现代化进程,对唯物主义的普及教育和过去唯意志论倾向的经营文化, 对“理性”和 “呈现”的追求愈发被抒写推崇,对“本.相”的思索却往往被忽略。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哲学、人观、创作都是以对“本.相”的反思和认识作为基础的。 “本”和“相”的差异性乃至对立性是令我们对此感兴趣的主要因素。这种差异首先来自人类身体和理性的局限。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康德对“自在之物”和“三大批判”的阐述,再到巴雷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理性进行反思,可以看到肉体、经验、知识、人性等诸多限制成为“本”和“相”之间的鸿沟。其次,“本.相”差异性也来自于超越人类身体和理性层面的某些未知力量的干涉。这些未知力量的真实性正如普遍存在于统计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属于隐秘但令人无法忽视的异在元素,也出现在神话体系、科幻寓言、外星想象和宗教文化中。...

我是一座山

C-PLATFORM × 卡特琳 · 克尔夫曼 & 扬斯 · 法伊菲 项目简介本期讲座,卡特琳分享了她的摄影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以及创作经历。她的作品—摄影作品,视频和设施都从有关摄影概念的角度和社会层面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来看的,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构筑的行为上的摄像头效果和寻找在公共环境中的社会规范。相机对行为以及在公共环境中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她的作品可以以正式等级组成、 结构和时空的经验,针对的立案和调查的社会建设和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本期沙龙,扬斯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经历。“在世界上人们需要用故事描述自己,即使当魔幻的想法消失但是虚构依然存在。把自身与周围的事物联系并置入故事的形态中,世界也就有了自己的形状。”扬斯在自己的书中写到。扬斯在德国森林中长大,童年中那个地方的记忆、气味、渴望都保留在了他的作品中;动物以及森林本身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一个熟悉并且重返的图景。然而,在这些形与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之间叙事话语的微妙元素。扬斯的作品常常通过材料的形状和可能性的传达,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的形状”。 相关信息卡特琳 · 克尔夫曼德国艺术家。扬斯 · 法伊菲荷兰艺术家,生活工作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扬斯在荷兰、德国和英国多个艺术设计院校担任顾问和课程教授;他创作的作品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他发起的“玻璃病毒”国际玻璃艺术工作坊实践平台项目,为当代玻璃艺术设计的教育及创作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考。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