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图书馆

C-PLATFORM ×凯蒂·帕特森 项目简介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2018年,有一批手稿转移到奥斯陆的Deichmanske公立图书馆,直到 2114年,才会被集结成书,每部仅出版3000册。2014年,凯蒂·帕特森在奥斯陆的努尔马卡森林(Nordmarka)中清理出一块土地,在那里种植了1000棵挪威云杉的幼苗,100年后,这些树将被砍伐,用来印刷这些手稿,与未来的读者相遇。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一个世纪可以代表什么?站在宇宙的中心,它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但于人类,这既是某种想象和浪漫,又是对变化的期待与不安。百年之后,人类是否依然存在?语言和文字会发生哪些变化?人们还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吗?翻阅纸质的书籍是否已然成为一种遥远的体验?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艺术项目“未来图书馆(Future Library)”由苏格兰艺术家凯蒂·帕特森策划。从2014年开始,每年会有新的作家被邀请撰写一本书,文本围绕时间与想象的主题,不限题材和语言,但不会立即出版,而是通过信托的方式,将手稿的纸质版和电子版保存在奥斯陆城市档案馆的地下室里。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这个计划相信100年后,仍然有人阅读书籍,即便纸质书消亡,人类至少还有一座图书馆。帕特森接受《卫报》访问时说:“书或许会产生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的高度变化,不论是数字的或非数字的,但我们相信那时仍然有‘书本’存在,否则这个计划也就不成立了。而这个计划则是我们尽一己之力保存纸质书的方法。”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首先贡献作品的是来自加拿大的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之后每年都有不同的作家提供作品。今年8月,韩国小说家韩康(Han Kang)成为第五位被评选为“未来图书馆”项目的作家。其他的作家有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土耳其小说家艾丽芙·沙法克(Elif Shafak)和冰岛知名作家松(Sjón)。米切尔感慨:“我们注定会走向生命的尽头,但‘未来图书馆’却给将来添上一笔。它带给我们希望,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树、有书、有读者,还有文明。”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这是与未来读者的约定,时间跨度已经超越了我们自己。玛格丽特说,当你写任何一本书时,你不知道谁会读它,何时会读它,也不知道他们的年龄、性别、国籍,以及生活的世界。书籍,就像封存在瓶子里的信件。除此之外,语言在这期间一定会发生变化,读者很可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翻译和解读。米切尔认为,该项目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无法预测。他说,“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项目启动自 1914 年的话,吉普林和福斯特肯定无法想象 2014 年的世界。”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未来图书馆”演绎了时间的概念,用“慢”把精神艺术传达给观众。著名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曾写道:“我们已经受够了快餐式的艺术。我们更需要的是慢艺术,那些能承载时间的艺术,就像花瓶能承载水一样;那些领会了各种感知方式,灵活又固执地让你去思考和感受的艺术;那些不只带来一时震撼,也不会在10秒内迅速传递信息的艺术,这种艺术不是虚假的偶像文化,而是直抵人性深处的真实。”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或许,“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驻足的时空,即使现在无法立刻看到结果,但是我们的后代将会继续接力完成这项计划。树木会如何生长?挪威的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能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书籍出版?未来的读者怎么看待今人的所思所感?所有的一切令人充满遐想。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现在,手稿存放于一个特别的房间,在密封的盒子上,镌刻着作者的姓名和书名。每年,新产生的文字将和森林一同生长,等待树木最终变成书籍中的某个章节。这是关于人、自然与文化传承的故事,它相信人类在那时仍然存在,依然愿意阅读和聆听,并且文化与人性中依然充满美好。书籍的交接将持续百年,而时间,就站在那里。 相关信息凯蒂·帕特森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苏格兰,艺术家,2014 年获得“南岸天空艺术奖 (South Bank...

客串农夫

C-PLATFORM × De Onkruidenier 项目简介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植物是自然的基因库,是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当代的消费文化让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遍布全球的气候、生态和环境问题。De Onkruidenier 的一系列项目紧紧围绕着人类与自然,从人们熟知的植物作为切入点,以农业种植、生物多样性和文化艺术等跨学科的方法,与公众进行参与性的互动,进一步回溯和再探植物、人类与未来的关系。 田间工作站 | Fieldwork Station 这是De Onkruidenier的移动工作室,在“BAL!”展览中的野生环境里首次亮相,就受到当时的荷兰女王朱莉安娜(Queen Juliana)的青睐。之后他们受邀将这个工作室搬到了荷兰的皇家花园里进行植物和环境研究。 他们日常工作所需要的所有材料都放在里面。田间工作站完全由废弃的木材制作,由七个可以分别移动的部分组成。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把收集的植物标本带回这个小屋,然后直接加工这些野生植物,最终制成食物,品尝被人们遗忘的原始自然味道。有了这个房屋,De Onkruidenier就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工作环境甚至是野外,和大众分享野生植物的知识。 野生力量 | Power to the wild  位于荷兰鹿特丹的新学院(Nieuwe Instituut)成立于2013年,是集建筑、设计、文化和科技于一体的研究、辩论、创新和探索的平台。博物馆开展多种项目,主要围绕“设计嵌入生活”的概念,触及当前技术变革对文化和生活的影响,并从多种角度重新思考数字文化本身。在这个项目中,De Onkruidenier试图从人们熟悉的事物中组构、折射出野生植物、城市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关系。 项目灵感源于许多野生植物的种子在城市生活中被人们所忽略。于是他们挑选了30种植物,将其分成“能量转换”、“晴雨表”和“超级食物”三类,并分别创作了不同的故事。每一种野生植物都有自己所对应的名词,如“催情剂”、“熊之力”、“气候监测站”、“空气净化机”和“守护天使”等。展厅的天花板上悬挂了超过2000包种子,参加展览的观众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种子,然后带出展馆,在城市里自由播种,以此让人们参与到食物、建筑、公共空间以及自然生态的讨论中。 甜 - 咸 | Sweet - Sweat De Onkruidenier特别关注农业和海平面的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土地存在污染问题,我们从超市买到的许多蔬菜,其实原产自含盐量很高的海岸地区。他们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凡艾克学院的Jac.P Thijsse 实验室里培育种苗,对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展进一步的调查,从而了解这些野生耐盐植物的起源。 “Sweet - Sweat”是De Onkruidenier最新的研究“耐盐人项目(Halotolerant Man)”的其中一环。他们在含盐量很高的海岸地区种植含糖量很高的甜菜,最终植物的糖分被人体吸收,再次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由此形成一种植物、环境与生物的有趣循环。 植物在改变。一方面,生存环境的变化使植物不断进化,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人类的饮食需求,人工培育的植物非常盛行。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植物进化与人类进化以及气候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对于甜菜的学术研究。下图展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甜菜种子。蓝色的种子是包含了甜菜种苗所需营养的人工种子,中间的是海甜菜的种子(品种区别),最左边的是野生天然的甜菜种子。 De Onkruidenier与农夫马丁(Martin)进行合作和学习,马丁的家庭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种植了100多年的甜菜。虽然现在的土地面临盐污染的问题,但实际上甜菜十分耐盐。经过马丁的同意和帮助,De Onkruidenier在他的土地上种植了少量的野生甜菜。 如今,很多人都住在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人们开始研究保护土地的措施,来抵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使用那些受到盐渗透的肥沃土地,但如果换一种角度,人类是否可以从耐盐类植物的进化中学习和获益。 随意播种 | Gardening without boundaries 2016年,De Onkruidenier受邀参加了“2016 OEROL文化节”(荷兰泰尔斯海灵岛的一个文化节,每年六月举行),开展了一条特别的艺术探索路线。出于对耐盐植物的热爱,De Onkruidenier采用植物来绘制岛屿图。他们在岛上走访了数次,每次绘制一个不同区域。通过与当地居民合作(如牧羊人、野鸭猎人、海滩手艺人、运动员、流浪者、蔓越莓种植专家等),他们学会观察地表,同时发现了许多关于岛上植物的有趣见闻,比如,海芥蓝是一种耐盐植物,可食用,是所有卷心菜的祖先,人们却经常忽略它们。该植物现在沿着荷兰的海岸大量生长,特别是长在石堤上的海芥蓝,生长得最好。 实地考察期间,岛上的景观开始不断增长,发展成为与植物用途有关的故事网。为了将故事网拓宽,他们采集、种植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最后形成一个花园,这个花园就是岛上生态的缩影。De Onkruidenier在岛上驻扎了10天,接待了不同的观光客。当人们驻足在可食用微缩景观面前时,好像可以听到来自小岛的不同故事。通过7种不同的元素,小岛被移动到手掌上,最后,观众还可以品尝这些“微缩景观”。 相关信息De Onkruidenier荷兰,艺术家Jonmar van Vlijmen和Ronald Boer的组合名称。主要探讨当地的居住环境、野生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他们立足于对生态环境的思考和调研,同时与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凡艾克学院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探索和实践。影音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行星鸡舍计划

C-PLATFORM × 科恩•凡麦克伦 项目介绍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比利时艺术家 科恩•凡麦克伦是一个位享誉国际的概念型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多的注重于生物多样性,身份和社会性。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行星鸡舍计划(CCP),在这个计划中,他将来自不同国家的驯养鸡进行杂交繁育,在这个有寓意性和远瞻性的作品中,令人们深思生物多样是如何影响全球文化和遗传学的。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科恩围绕CCP计划的科学研究合作为他赢得了无数奖项,其中包括2013年的Golden Nica Hybrid艺术奖(金尼卡奖,属于电子艺术大奖三大奖项其中一项,全球最为知名且历史久远的艺术大奖之一)。凡麦克伦的作品几乎在每个大洲上都展示过,并且他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固定嘉宾。自2018年春季起,他的研究重点会转移到La Biomista美术馆,Genk前公共动物园,凡麦克伦正在将这里转化为一个生存实验室,在这里,文化、自然和人类找到了 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因为灾难、战争、骚乱或气候变化而导致食品供应链出现断层也会导致许多家庭的苦难。传统工业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独立性在小规模的农业复兴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种植本土蔬菜等农作物到家禽养殖都有体现。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与此同时,其他的实验室将设在比利时、哈拉雷(津巴布韦)和哈瓦那(古巴)。这些计划的杂交鸡将为这些实验室所在城市的生物社区带来许多的多样性且可以进一步保证饮食链条的运行。每个实验室的杂交鸡都将接受项目内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个项目,科恩认为艺术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与人的互动之中。所以该计划的步骤大抵如下:每年一直来自CCP计划的杂交公鸡会和一只正常产蛋的母鸡进行繁育,它们下一代的小鸡就会从CCP公鸡庞大的基因库中提取更加强大的基因,从而可以成为一只更健康的新品种,为其生活的社区提供健康的鸡蛋。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科恩的工作作为人类与地球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关系的体现,他开始与一位津巴布韦的社会企业家Chido Govera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鸡和蘑菇的生态系统。蘑菇用来喂鸡,鸡的排泄物用于给蘑菇施肥。这个系统的全称为Mushroom, Egg, Chicken, Camelids计划,或者简称为MECC,该计划勇于探索来自一种生物体的物质是否可以迁移到另外一种物种的生物体上。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科恩将MECC项目在2017年的Design Indaba大会上介绍给世人,其中包括相关的工作人员Govera和科学家Jean-Jacques Cassiman。通过这一次的推广,他的主要目的是想公众展示人类在行星超级有机体中扮演的角色和我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文化的联系。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科恩认为“这个计划美妙的地方就在于他与自由有关,如果来自比利时的鸡和法国的鸡进行杂交,它们下一代的鸡种就打破了国界实现了自由。我们没有人为选择最好的基因,没有给它们带来任何的人为影响。我们给这些鸡种完全自由的繁殖方式,这种方式和创造überchicken的正好相反。(PCC、CCP)是关于开放遗传学的研究,你无法预测结果是好是坏,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这是一次人类对自由和生存的积极探索。”  相关信息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比利时艺术家 科恩•凡麦克伦是一个位享誉国际的概念型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多的注重于生物多样性,身份和社会性。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行星鸡舍计划(CCP),在这个计划中,他将来自不同国家的驯养鸡进行杂交繁育,在这个有寓意性和远瞻性的作品中,令人们深思生物多样是如何影响全球文化和遗传学的。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科恩围绕CCP计划的科学研究合作为他赢得了无数奖项,其中包括2013年的Golden Nica Hybrid艺术奖(金尼卡奖,属于电子艺术大奖三大奖项其中一项,全球最为知名且历史久远的艺术大奖之一)。凡麦克伦的作品几乎在每个大洲上都展示过,并且他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固定嘉宾。自2018年春季起,他的研究重点会转移到La Biomista美术馆,Genk前公共动物园,凡麦克伦正在将这里转化为一个生存实验室,在这里,文化、自然和人类找到了...

一只猪的环球旅行

C-PLATFORM × 克莉丝汀·梅因德斯玛 项目介绍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荷兰设计师克莉丝汀·梅因德斯玛(Christien Meindertsma)用了三年时间来追踪一头代号为05049的猪,被宰杀后究竟被加工成了哪些产品。这头猪是荷兰屠宰场里1200万头猪中的普通一员,克莉丝汀之所以对它产生好奇,是源于对本土养猪业的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活猪,荷兰人口有1600万,而全国却有1200万头猪。人们只能消耗大约三分之一的猪,余下的则出口到世界其它国家。这些数量庞大又好像“不存在”的生物被宰杀之后,会被如何消费,是克莉丝汀想要探究的问题。经过三年的跟踪调查,克莉丝汀对外公布,这头重103.7公斤的猪,身体的每个部分几乎都得到了利用。从蛋糕到混凝土,从子弹到心脏,它的身躯被转化为185种非猪肉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每天起床以后,你就开始与猪发生亲密的联系。洗澡时,你会用到肥皂,里面的脂肪酸就是从猪骨脂中提炼出来的。脂肪酸可以作为硬化剂,打造出肥皂的珠光效果。环视四周,你还会看到更多类似的产品,比如沐浴露、护发素、护肤乳和牙膏。 接着,你走进餐厅拿起一片面包,在上面涂抹了一些低脂黄油。猪的毛,或者说从猪的毛里提取出的蛋白质,被用作面团的优化剂,让面团更加蓬松、美味;而黄油中的明胶,也许就是从猪富含胶原蛋白的组织里提炼而成的。生产商在黄油里加入明胶,以保持黄油的味道和口感。 除了黄油,市面上售卖的各种甜点,比如巧克力慕斯、提拉米苏、香草布丁等食物里都添加了明胶。就连酿酒厂,也会使用明胶去除酒中的沉淀,同时去除部分单宁,减少葡萄酒的涩味,令其口感更加顺滑。 下班以后,你来到超市的冷冻区,准备买一块牛排做晚餐,没想到里面居然也有猪的身影。它的学名叫“控量切割肉”,屠宰场在切肉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碎肉,于是他们就从猪血中提取一种纤维蛋白把碎肉黏在一起,再切成片,作为牛排出售。 买好牛排,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可能会在路边或建筑物旁,看到一种微孔混凝土,这种材料质地较轻,其中就有从猪骨头中获取的蛋白质。 回家以后躺在装修精美的房间里,你会看到猪的显著贡献:墙面上的漆含有猪骨粉,它被用来控制涂料的颜色和光泽;猪骨胶可以被制成粘合的胶水;猪毛非常耐磨,可以被制作成刷子。 除此之外,猪在烟草、医疗、新能源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希腊有一家公司,生产一种香烟,它的过滤嘴中含有猪的血红蛋白,这家公司称它是一种更有益健康的香烟;由于猪在生理学上与人极其相似,猪的心脏瓣膜可以被应用在医学上,通过把带有记忆功能的金属网,套在一个猪的心脏瓣膜上,无须开心手术,就可以被植入人的心脏;甚至猪粪、猪尿等其他剩余部分,都可以用来发电,用作可再生能源。 克莉丝汀将整个调查编成了一本书《PIG 05049》,获得了2009年瑞典国家设计奖-Index Award的荣誉。本书共分为7章,包括猪皮、骨头、猪肉、内脏、猪血、肥肉及猪杂碎。书中列出了这头猪被制成的各种产品。克莉丝汀还举办了同名的展览,像包猪肉一样,她将185种展品用保鲜膜包装在泡沫盒里。该项目被MoMA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克莉丝汀说:“为了更好地照顾地球,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东西从何而来。” 通过这个项目,克莉丝汀试图了解在现代社会,猪是否还能像过去一样,各个部分都能够被利用起来,避免浪费;以及一个单一的动物来源,如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大量原料。 身处高度发达、分工细致的工业社会,产品与原料之间的联结变得越来越脆弱。人们每天消费着大量产品,却不了解它们由哪些原料而来,又是如何被制作的。 通过这个项目,克莉丝汀希望消费者可以充分地了解产品的来源、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制作过程,反过来对产品形成一种监督,由此影响消费行业;同时让人们关注和深思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生产链,了解原材料与产品制造之间的关联,并重新体会人类文明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重要联结。  相关信息克莉丝汀·梅因德斯玛荷兰设计师。 她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与原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过程本身,或是形成某些商业产品,她试图揭示在工业化过程中与人们生活渐行渐远的产品过程,将人们看不见的来源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可视化,并鼓励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材料。代表作品有“托运行李”(2004)、“猪05049”(2007)、“底灰观测站”(2015)等。...

非红而绿

C-PLATFORM × 克里斯蒂安·尼亚博德 项目简介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在奥斯陆的NoPlace画廊,克里斯蒂安·尼亚博德(Per Kristian Nygård)将一座丘林搬进了展馆,自然起伏的山峦从入口处的门框涌进来,并压在窗户和墙壁上,几乎触及天花板的某些部分。郁郁葱葱的植被朝各个方向横扫和转向,形成一处山丘景观,吸引观众走近,并与自然展开互动。 这座随着时间不断生长的丘林,其实是一个艺术装置——“非红而绿(Not Red But Green)”,由挪威艺术家尼亚博德建造,旨在探索自然,空间和人造的多种可能。自然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是令人畏惧的,同时又是被人亲近的。对于艺术家来说,“非红而绿”模糊了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界限,破坏了原本令人熟知的日常环境,将自然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通过将大量有机物质置于室内画廊的环境中,来改变观察者对自然世界的感知。 为了创造起伏的地形,尼亚博德切割并建造了一个大型木制框架,然后用塑料布包裹结构,并用一层4500公顷厚的混合了草籽的土壤覆盖。那时正处在挪威100年来最温暖的夏天,尼亚博德在闷热的地下室里,耗时数月安装自己的作品。在展览期间,草籽在潮湿的土壤中萌芽,为了创造一个潮湿的生长环境,他每天给草坪浇灌20升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土壤和纤细的草叶清晰可见,沿着白色画廊的墙壁延绵起伏,好像一块巨大的毛毯。较小的山丘在一排狭窄的窗户周围升起并落下,以免挡住阳光。置身于这样的绿色空间,参观者好像在微型的山丘地带徒步旅行,有一次,来参观的小孩子甚至在草地上睡着了。去年,在ARoS三年展(ARoS triennial)上,“非红而绿 II”在ARoS - Århus艺术博物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展出。这件作品内置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灌溉系统和配套技术,它不使用土壤,而是通过中性生长的培养基使植物生长。该装置采用椰壳作为生长介质的水培结构,内置浇水系统,由6个水泵和1300个小水滴管组成。这件作品暗喻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让人们想起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自然建筑思潮。这场运动源于快速工业化的美国对于回归土地的渴望,其核心思想是把古老的智慧回归建筑与生活,与地球和平相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必要的舒适感、机能与安全需求。在取材方面,主要遵循的原则是就地取材;施工方式上,主要以人力及手工具为主要动力;在能源方面,主要使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等新能源,同时加强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非红而绿” 是一种对自然风景敞开怀抱的居住模式,它尝试把自然景观引入人造空间,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纽带。与这种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设计是“反造型”建筑,它反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提倡从建筑本身回归生活,消解与环境的割裂。尼亚博德的雕塑作品“框架(Framing)”则是这一理念的绝佳体现。无论是将自然带回空间内部,还是让空间“消失”在自然环境中,设计师尝试消弭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割裂,同时造就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建筑为中心的场景。这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将促使人们开创自然、建筑、空间与人的更多可能。 相关信息克里斯蒂安·尼亚博德挪威,艺术家。擅长以装置和雕塑来探索空间和物体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他一直积极参与特隆赫姆市的艺术活动。作品曾在挪威的NoPlace和阿克斯胡斯艺术中心(Akershus Art Center)等空间展出。代表作品:“非红而绿”、“花园”等。本文仅供交流和分享,图文和影音的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美术馆中的热带雨林

C-PLATFORM × Yasmine Ostendorf   项目简介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最近,在马赛当代艺术中心(Contemporary Art Center–FRAC),策展人亚斯曼·奥斯腾多夫(Yasmine Ostendorf)在展厅里发起一场展览,访客络绎不绝。有趣的是,里面居然没有一幅画,也没有陈列任何藏品,只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特殊生态系统的调节下,慢慢枯萎、衰败和死亡。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探讨自然保护的项目,那只猜对了一半,故事还要从一个陌生来电谈起。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2018 年春,法国的天气仍然夹杂着冷意。有一天,Yasmine Ostendorf 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来自某当代艺术空间。当时,场馆正在展出“亚马逊热带雨林”景观,不知什么原因,他们想廉价出售其中的一批热带植物。正值冬季的欧洲,天气湿冷,如果人们从室外踏入温湿,充满蒸汽和粘性的“热带雨林”,一定会非常惬意,甚至有一种梦幻的感觉,他们为什么要廉价出售这些展品?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Yasmine Ostendorf 在心中画了一个问号。几个月后,她找机会来到那个空间,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热带雨林”已经变成死亡的战场,树叶枯黄和凋零,枝干衰败,没有丝毫的绿意和生机。原来这些热带植物抵达时,正是法国的二月份,天气寒冷,室外低至零下 5 摄氏度,植物的土壤被冻结,管理员只能通过加热和碳排放的方法采取处理。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除了气候寒冷,人为因素也是“杀死”植物的关键原因。大多数展览馆为“非生物艺术品”而设计,为了保护艺术品,场馆需要确立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水平协议,这造成了收藏品和植物之间的利益冲突。当人们把非生物艺术品的收藏条件放在首位时,却忽视了生物艺术品的生存环境。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受到死去的“热带雨林”的启发,她邀请了植物、生态方面的专家 Ju Hyun Lee 和 Ludovic Burel 共同合作, 创造了一个让植物“缓慢死亡的生态系统”,希望借由植物的消逝,呼吁艺术机构把对自然的关怀和责任带入展览空间,从细微之处对环境负责,而不仅仅将目光投向展览本身和短期收益。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随着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都在响应和创建植物或其它生物的展览。艺术机构、艺术家以及画廊的工作人员必须为艺术界的生态转型创造一个成功的模型,这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仅要照看好植物,更需要树立对人类、其它生物,乃至整个地球的集体责任感。  相关信息 亚斯曼·奥斯腾多夫 荷兰div.justify {text-align:...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C-PLATFORM × Gordon Hempton 项目简介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 1980 年的秋天,戈登·汉普顿从西雅图开车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研究所,夜幕降临,车经过一片刚收割完的玉米地。在他头枕田埂想要休息的片刻,四周万籁俱寂,蟋蟀们开始齐鸣。到了下半夜,从几公里之外传来隐约的雷声,宏伟而深沉,好像来自远古,直击灵魂。它携着暴雨来临,雨水很快由远及近,冲刷着土地,浸湿了汉普顿的衣衫,他心想:“我已经 24 岁,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真正聆听过?”田埂间的那一刻,让汉普顿的生命轨迹彻底改变:“我决定成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一个记录大自然声音的人。” 带着对自然的渴望,和对存在的追寻,汉普顿用抵押的驾照,分期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套录音设备,并且在音响店上了人生的第一堂录音课。从此以后,他每天拎着录音设备走在街头,兴奋不已,好像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他一边在西雅图做快递员维持生计,一边学习录音,听的东西愈多,耳朵也变得愈加敏锐,3 年以后,终于成为一名专业的录音师。他开始走访各个公园,记录风声、雨声、落叶声、和动物发出的声音。后来他可以从纷繁复杂的声音中辨别出最细弱的声音,甚至学会从水流声里,分辨溪流的年龄。 在汉普顿看来,“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境界,它就像时间一样,不受干扰地存在。”寂静是树叶的沙沙声、婉转的鸟鸣声、大海此起彼伏的“呼吸声”,也是人们的交谈声、脚步声、和冬日踩踏积雪的咯吱声……但不包括所有机器发出的声音。择一处僻静之所,放松耳朵,澄澈心灵,你就会听到这些来自天地的低语:水的呢喃,鸟的轻啭,种子的降落,和几公里之外野性的呼唤,都带来直击灵魂的震撼和无比激动的体验。 不幸的是,行走在工业化、快节奏的现代都市,这样的宁静已经变成濒临灭绝的“生物”。我们似乎习惯与喧哗共生,我们急着封闭自己的感官,甚至因此逐渐失去与自然和自我的联结,然而最可悲的是人类连正在失去的是什么都不知道。1905 年,诺贝尔奖得主、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便向世人发出警告,“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而这一天,已经提早到来了。 城市中的人们从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在工业化的噪音中行色匆匆,马达声、鸣笛声、空调声、掘土机的轰鸣声,混杂着各种不可名状的嘈杂声不绝于耳,即使是偏于一隅的近郊、乡村也受到噪音污染,甚至连最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北极,也因为往返于洲际之间的喷射机而不能幸免。中国也同样面临噪音的困扰。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一书中,汉普顿谈到白鳍豚的灭绝。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栖息地,压缩了它们的生活空间。但是,汉普顿却认为噪音污染才是杀死白鳍豚的元凶,因为船舶发出的噪音破坏了白鳍豚的声呐系统。 150 年前,美国土著印第安部落酋长希尔斯曾写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一封信:“白人的城市没有地方可以聆听春天的树叶或昆虫翅膀的沙沙声。或许我是野蛮人,所以不了解,但是喧嚣似乎只是对耳朵的侮辱。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莺优美的叫声或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印第安人喜欢风轻轻吹过湖面的声音,还有风本身被午后的雨水洗过或吹过松林的味道。对印第安人而言,这样的空气是珍贵的,因为这是万物——野兽、树与人——共享的气息。”希尔斯的信鼓舞了汉普顿,让他坚定信念成为一个环境的捍卫者。他坚信,寂静如此重要,因为动物需要家园,生态需要宁静,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守护寂静,就是守护人与大地之间的脐带。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寻找、记录和保护寂静,如同朝圣。30 多年来,汉普顿环绕地球 3 圈,他发现最没有受到人类干扰的录音地点是位于美国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于是历经3个月,在森林深处觅得一处没有任何噪音的一平方英寸的土地,把一颗印第安部落酋长送他的鹅卵石般大小的红石,放到一处布满苔藓的原木上,他把这个据点叫做“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但是这样的寂静经常受到来自喷射飞机和直升飞机的噪声干扰。 10 年间,汉普顿定期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监测可能入侵的噪音,记录噪声开源和分贝,之后尝试用电子邮件联系对方,向他们解释保护寂静的重要性,并附上一段自己录制的音频,守护“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成为汉普顿老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当初这个独自发起的研究计划已经获得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管理官员的有条件支持。他多方奔走,成立了“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基金会,呼吁美国政府和航天局不要让飞机飞越这里,目前已经有十多家美国企业迁址,两家航空公司改变航线,绕离原始森林区。 “听见宁静,保存宁静,这不是我的什么伟大发明。这是每个人内心的向往。如果我不做这件事,迟早会有人来做。但也许会太迟,这是我最担心的,这也是我做这件事的原因。”人类来源于自然,当你把身体交给大地,侧耳倾听山间的虫鸣,感受泥土的湿度,或让微风携着成熟的稻香拂过鼻尖,或让呼吸随着海潮的涨落此起彼伏,那一刻你会感到宁静和安全,体会内心深处与远古脉动的共鸣。或许,在这个“寂静的庇护所”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 相关信息戈登·汉普顿美国声音生态学家,环保主义者,艾美奖获奖录音师。作品获白金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的肯定。他的“声音图书馆”藏有 3000 多 GB 的声音。共出版了 60 多张环境声音的唱片。其公视纪录片《消失的黎明大合唱》赢得艾美奖“杰出个人成就奖”。他与约翰·葛洛斯曼著有《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本文仅供交流和分享,图文和影音的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半岛花园

C-PLATFORM × Amy Shelton 项目简介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 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半岛,有一间花棚名为半岛花园(Peninsula Garden),里面没有群芳争艳,却珍藏着成百上千的花朵标本,它们安静地躺在灯箱里。灯光穿透薄如蝉翼的花瓣纤维,映照出红褐色的花蕊和枝叶的绒毛,仿佛在诉说曾经的芳华,感叹自然轮回下的悄然落幕。 仔细观察灯箱中的压花(Flower Presses),它们有的出现了一次,有的却出现了好多次,比如金黄的蒲公英,在灯箱里可以数出好几朵。原来这些花儿并非随意采摘、制作和摆放,而是艺术家按照开花的时间和花期,精心收集、组合而成。 多媒体艺术家艾米•谢尔顿(Amy Shelton),用一年的时间,分别在不同季节和时间节点,收集了大量正在开花的植物。从果园、野生花园,直至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艾米的足迹。她把这些压花按照开花的时间顺序呈现,组成了一张植物故事地图,观者可以捕捉到花朵绽放的时节,植物生长的规律,以及传粉者与花朵之间微妙关联。 这件独特的灯箱艺术作品名叫 “Florilegium”,由四件艺术品(Honey Flow I,II,III,IV)组成。“Florilegium” 一词由拉丁语 “Flos(花)” 和 “Legere(聚集)” 而来,意为“鲜花聚集之地”。 仰头望着灯光下的“精灵”,它们更像是一张“乐谱”,每一颗花卉都是一个“音符”,有的“音符”在春天里昙花一现,比如苹果花,番红花……它们花期虽短,却是蜜蜂重要的采蜜来源;有的“音符”则会反复奏响,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如同蒲公英,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我们以蜜蜂般的视角,仔细观察这些标本,走过四季轮回,似乎可以窥到植物的生命力量,与自然更迭的意趣。 如今,“半岛花园”不仅作为艺术家驻地存在,还拓展出绿色空间的更多可能性。艾米依旧在花棚中工作,绘制当地植物、花卉的生长图表,创建临时的标本工作室,制作和保存植物样本。每年夏天,工作坊会在一段时间里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和体验。孩子们不仅可以见证压花的乐趣,还可以与家人尽情地绘画和创作,把蜂蜡(Beeswax)涂在作品上,最后把好看又好闻的“自然礼物”带回家,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探索环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关信息艾米•谢尔顿英国多媒体艺术家;Honeyscribe 艺术项目总监;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美术硕士。2014年,她创作的“蜜蜂轨迹系列(Florileg100ium -Honey Flow I, II, III, IV)”,被伦敦 Wellcome Collection 购买和永久展出。...

Mestic 有机时尚

C-PLATFORM × 贾丽拉•埃塞迪 项目简介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提到粪便时装,你会想到什么?第一反应是这种衣服会不会臭不可闻。粪便既不美观,也不干净,我们已经习惯随意丢弃它们,然后用“肮脏”、“臭”等字眼来形容。但让人吃惊的是,从牛粪里居然可以提炼、制造出美观舒适的时装。 这个革新的故事还要从牛粪过量的问题说起。近几年,全球畜牛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牛的排泄物已经演变为环境问题,世界范围内的“磷酸盐天花板”被超越。有数据显示,在荷兰,每公顷土地含有 28 公斤磷酸盐,营养过剩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磷酸盐减排的计划下,荷兰奶农不得不支付粪便处理过程中的费用。对此,全球各地的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牛粪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例如把牛粪转化成沼气和肥料。但是,来自荷兰的生物艺术家贾丽拉•埃塞迪(Jalila Essaidi)认为这些途径不足以解决牛粪过量的问题,她希望探索动物粪便成为再利用的产品原料的可能性。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她研发出了一个解决世界肥料过剩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提取牛粪中的纤维素纤维来制造织物。牛吃富含纤维的草,但往往不能完全消化,产生的粪便中存在高达 35% 的纤维素,于是她把干粪中的纤维素提取出来,转化为再生纤维素纤维(Regenerated Cellulose Fibers);然后再从新鲜的粪便中提取某种酸类物质,这种物质中含有的醋酸纤维素是生成布料和生物塑料的原料,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形成制造织物的原材料。在荷兰语中,粪便一词写作“Mest”,所以制作这种新型材料的方法被命名为“Mestic®”。 不同于“石油织物”,“Mestic®”不仅来源于生物,而且可以被生物降解,是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英国《时装商业评论》杂志写道,“服装纺织业是仅次于石油业的污染最严重的产业。每生产 1 公斤棉线需要两万升水,而这些棉线只够生产 1 件 T 恤和 1 条牛仔裤。同时,包括染色、洗涤、装饰在内的各项服装制造工艺涉及 8000 种化学物质。”高水、化学和矿物燃料的使用,不仅消耗了巨大的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而最后当人们扔掉废弃的“石油织物”如聚酯纤维、尼龙和丙烯合成纤维服装时,其中的化学物质会逐步析出,渗透进土壤和地下水,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 在快消文化的刺激下,今天的消费者购买服装的频率非常高,工业化的生产链促使品牌竞相推出款式各异的服装,但是“快时尚”也引发了一些严峻的环境问题。贾丽拉希望通过时装展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化学服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物原料对服装行业的绿色变革产生的可能性。2016 年夏天,贾丽拉同埃因霍温(Eindhoven)市政局联合主办了一场由“Mestic®”制成的时装展。模特身着色彩亮丽、外观新颖的衣物,面料轻便、舒适、透气性好,没有任何异味,与人们对粪便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粪便时装秀”引发了广泛关注。荷兰“特别创业机构特使(Dutch Special Startup Delta Envoy)”內莉·克魯斯(Neelie Kroes)女士与荷兰皇室的彼得·克里斯蒂安王子(Prince Pieter Christiaan)共同亮相秀场,他们对这些作品印象深刻,克魯斯女士还收到了世界上第一个用肥料制成的手提包。服装界巨商 H&M 基金会因此颁发给贾丽拉“全球变革奖(Global Change Award)”。2018 年,贾丽拉获得“全球创业大赛(The Chivas Venture)”奖项。 “Mestic®”项目已经吸引了粪便脱水厂和纺织厂等潜在的合作伙伴,贾丽拉与合作伙伴计划在在三年内全面生产,通过新材料和新方法探索和转化可持续的、有意义的产品,例如服装面料、生物可降解塑料以及纸张,改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生物技术已存在多年,但迄今为止,产量还无法提高到一个经济可行的水平。下一阶段,贾丽拉计划扩大“Mestic®”的产量并尝试把它运用在 3D 打印上,甚至用这种材料在她的家乡埃因霍温市建造一座桥。 小小布料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绿色革命,当粪便被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它或许会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仅是农民的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牛粪仅仅是贾丽拉对动物粪便研究的开始,在这之后可能还会研究猪的粪便和其它动物的粪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穿着粪便做成的服装,而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才是一种真正的时尚。 相关信息贾丽拉•埃塞迪荷兰,生物艺术家,Inspidere B.V. 创始人和 CEO,可持续发展领域企业家。曾获“全球创业大赛(The Chivas Venture)”奖项、H&M 基金会“全球变革奖(Global...

Get Lost

C-PLATFORM × 玛丽安 · 拉默森 项目简介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align-last: distribute;line-height:200%;}在荷兰有这样一个私人公园,里面长满了丰富的植物,放眼一望无际的绿色,假山和瀑布点缀其中。成片的森林里,一条砖面道路蜿蜒曲折。这条道路由曾经的园主主持修建,为了让修路工人能够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工作,园主为他们建造了带轮子的帐篷,经过八年的时间,路面终于建成。有了这条看似完美的路线设计,自然多数的访客已不再随性漫步其中。或许,只有当你离开这条小路,甚至迷路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启你的森林漫步,享受探寻未知空间的乐趣。 玛丽安·拉默森(Marianne Lammersen)自幼在乡村长大,对人、自然和乡村有着灵敏的感知和独到的见解,她的雕塑、装置和拼贴画等大量作品都渴望在现代社会的日常忙碌中,为人们提供驻足、沉思的时刻,让观众质疑和反思身边发生的诸多变化。近期,她在这个私人公园里,创作了一组名为“迷失”的装置艺术作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随着文化和自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许最终并非是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天人合一中探寻人与自然潜在的关系。 作品分为迷路(Getting Lost)、失去方向(Loosing Direction)和徘徊(Wandering)三个部分,试图探讨人类是如何与持续变化的环境相互联系的。带有轮子的帐篷,悬挂于枯死的树干上。玛丽安以非传统的方式放置这个帐篷,重塑其本来的形状,使它的形式和功能完全不匹配,帐篷不再是修路工人用以工作的“帐篷”,它借由新的环境获得了新的身份。 而这个形似路标的形状,箭头却指向各个方位,她营造了一个没有立场的空间,并且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迷失”场域,让人们参与其中,摒弃固有的认知甚至偏见,以一种孩童般的思维模式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当森林里没有道路,人们将重归原点,跟随内心的方向前行;当整个社会减少不必要的“路径”,人们将会跳出固化思维,以崭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多种可能。 无论是技术的变革,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都会引发变化,这种趋势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怀疑:现代社会的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进,我们一定要跟得上这些快速的“发展”吗?当我们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时,何时才能超越我们所匹配的环境,将眼光看得更加长远?内心深处,我们也许就是那99%的人,希望跳出藩篱的束缚,就这样迷失在森林深处,踏上未知的旅途,遇见意料之外的诗意桃源。 相关信息玛丽安·拉默森荷兰视觉艺术家,从事雕塑、装置和拼贴画荷兰桑德伯格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AKI)教师2018 Paltz 双年展参展艺术家http://mariannelammersen.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