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LATFORM × 萨纳·坎尼斯托
项目简介
萨纳的作品以纪实摄影为主,在她看来“摄影可以作为一种有力的呈现事物的工具”。她的创作介于虚构和事实之间,涉及艺术、视觉研究和科学研究。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着摄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她认为如果要认知并理解自然,我们必须使用所有的观点、研究方式,而不是仅局限于它们中的小部分。萨纳的两组拍摄计划包括:1997年至2018年间在拉丁美洲的热带雨林进行的拍摄计划;以及鸟类拍摄计划,该项目曾在贝加尔湖区域和哥斯达黎加拍摄过,但大部分拍摄都在欧洲进行。这两组项目在时间和内容上重叠交错。
在长期进行的热带雨林拍摄项目中,萨纳将自己置身拉丁美洲雨林中,与科学家们在一间研究营,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艺术项目的主要工作部分。在这里,她近距离体会并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植物反应、蛇的运动、鸟鸣、蜘蛛网以及下雨等等,萨纳在其中作为数据资料收集的观察者、理解者和制作者不断进行着项目的核心工作。萨纳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随着自己作品进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呈现。
除了根据艺术形式和作品侧重点将拍摄计划安排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她还对静物画的概念充满兴趣。她在野外搭建起工作室,拍摄了许多野生动植物。因为拍摄鸟类的关键点是需要近距离接触到拍摄对象,萨纳除了与科学家一起工作以外,还将摄影工作室建立在雾网附近。
雾网是鸟类学家和蝙蝠生物学家用来捕捉野生鸟类和蝙蝠进行环志(注1: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特别是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在鸟类集中的地点(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鸟类,将带有国家环志中心通讯地址和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固定在鸟的小腿或跗蹠上,然后在原地放飞,以便在其它地点再次捕捉或观察到。无论是再次观察、捕捉并放飞,或偶然发现其死亡个体,都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与鸟类有关的信息。摘自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鸟类环志介绍》,2019)或其他研究项目。雾网通常由悬挂在两极之间的尼龙或聚酯网制成,类似于排球网。如果在合适的栖息地中正确部署,雾网在视觉上是不可见的(注2:摘自维基百科Mist net词条,2019)。萨纳的野外工作室由白色树脂玻璃围建起来,通常使用几个手电筒作为拍摄光源。每只鸟的拍摄时间持续大约15分钟,拍摄完一只鸟后萨纳就把跟摄影棚连着的雾网掀开,将鸟放飞。
拍摄鸟的时候,萨纳把一切都提前计划好,例如拍摄道具的摆放——树枝的位置、拍摄光源的布置等,这样艺术家就不用在拍摄中做布局的变化。拍摄过程中,艺术家尽量呆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保持平静,根据鸟的动作做出反应。
鸟类摄影的系列作品受早期科学绘图风格的启发,而这与更早以前中国宋朝的传统工笔花鸟有着类似的审美趣味。萨纳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白色的背景是减量和简化的一种方法。当强烈的光线、简洁的画面、白色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观众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于被拍摄的对象上,像是在剧院或是博物馆。当鸟类被孤立出原本的生存环境——脱离出自然,被放置在舞台上,它们也由此变得特别。
相关信息
萨纳·坎尼斯托(Sanna Kannisto), 艺术家,1974年出生于芬兰的海门林纳市,目前在赫尔辛基生活与工作。2002年硕士毕业于赫尔辛基的阿尔托大学摄影专业。2015年萨纳·坎尼斯托因其杰出的艺术文化成就荣获了国家摄影艺术奖(State Prize for Photographic Art)。自2002年起她多次举办个展并参与群展:包括德国卡塞尔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举办的“自拍装置”Self-Timer、瑞士温特图尔博物馆举办的“研究与发明”Research and invention 、里约热内卢尼泰罗伊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梦境机器”The Dream Machine、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elles@centrepompidou等。
2019年10月29日
未来文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