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棵树”——重新认识生态中的自我

C-PLATFORM × 莫娜·阿扎迪安

 

项目介绍

 

装置作品《像一棵树》通过对环境哲学和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反思,表达一种与自然联系的生活体验。人类对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等非人类自然元素的共鸣和认同,能够唤起他们保护和维护环境的行动。关于自然与人类自身联系的多个理论中,有两个概念引领着设计过程。一些学者将与自然的联系定义为发展出一个 “生态自我”,另一些学者则视自然为自身的一部分。另外,与自然的联系也可以被描述成将自己视为更广泛生物群落中的一员。根据这两种观点,该装置作品是一个概念性的组合,展现人类身体拥抱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这件作品描绘了我对自然景观的感知。我用象征性的方式在大自然中确认自己,我在树木中看到自己,渴望着随自然舞动,在充满挑战的季节里展现自我,在站立和生长中沉思。作品的最初灵感来自漫步在不同的自然景观,包括阿联酋的沙漠和中国的森林。尽管两种环境在气候和种植多样性方面存在差异,但与自然元素产生联系的感觉,尤其与树木联接的感受完全相同。当靠近在迪拜沙漠中一棵独自站立的加夫树(Ghaaf tree),我感到一种敬佩和敬意,及一种想与之产生联系的冲动(图 1)。另一边,在中国的竹林中,我体验到与郁郁葱葱的竹林产生联系的类似冲动(图 2)。在茂密如迷宫般的树林中漫步,我感到自己只是宏大环境中的一个小插曲,这种感觉很矛盾。我在想,这些树是成倍增长的我,或者我只是这整体中的一丁点儿。由于无法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深层生态学家阿恩·内斯[1]提出 “生态自我 ”的概念,认为自我的成熟并不受限于现代心理疗法定义的自我、社会自我和形而上自我的发展。他解释道,自然,包括我们眼前的环境和我们的家,是自我发展阶段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他强调与他人的认同过程是形成同理心和产生凝聚力的关键,因此他将 “生态自我 ”定义为一个人的 “认同过程”。基于这个观点,由布拉格[2]主导的实证研究进一步确定人类将自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生态学家及哲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一种状态,即人类将自己视为社区的一部分,这个社区也包括非人类在内: “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 ”或统称为“土地”[3]。

 

设计过程

 

作品的选址位于资溪清凉山,鹿栖小镇营地东南方,一处群山环绕的宽阔空地上。装置具像化描绘出与树木团聚的愿望。装置由三棵相邻的树围成一个空心结构,组成一个核心单元,核心单元周围环绕着其他树木,环绕包围在一起的部分代表 3 个相互拥抱的人类(图 4、6、7)。柔软的可降解编织绳,模仿人类的动作,将树枝的形态转化为人类双手,每棵树都通过两组绳子与相邻的树连接。从某个角度看,作品呈现三个人拥抱、互相连接并联系着它们周围的环境——树木。从另一个角度看,装置的结构和形式表现了从环境中构建出来的树。

 

作品最终落地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作品的几何形态、连接点,及绳子在树与树之间的连接方式用不同尺寸的模型进行实验(图8-10)。模型都用驻地地点收集的新鲜竹子手工制成。尽管如此,作品落地现场仍需根据现场情况即兴调整。主元素的设计表达遵循着竹子枝杆的形态。一个“V”形枝干,直接从竹子主干延伸出来,作为作品中的主要元素进行复制(图11)。这个构造让人联想到人类拥抱树木的象征性姿势(图14)。

 

施工

“人与树木的互动表演”

 

第一阶段 准备及启用土地

作品的位置选在鹿栖小镇营地地势较高的丘陵山上,覆盖着一大片野草。第一步是将9根作为装置核心的竹子移动到这片空地,在此之前需要平整土地。一群在鹿栖小镇工作的年轻志愿者们聚集到现场。从把竹子移到山上、除草、整地到移植竹子,整个过程耗时数天,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交替进行合作。重新回看这一过程的照片记录,我发现许多精彩瞬间,而每个人就像按照提前设定好的剧本一样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第二阶段 装配麻绳

志愿者们共同合作建造这个装置。他们站在移栽的树木中间,小心翼翼地将绳子缠绕在树干上,覆盖着树干。尽管经常下雨,天气状况也不佳,但因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与树木进行互动,使整个过程像是一场慎思的仪式。

这件作品的意义不仅从概念上表达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愿望,生成这件作品时,人们与土地和树木的互动记忆也有了实体呈现。

该作品是一个概念呈现,展示人与自然的亲和力。画面描绘人类拥抱自然,试图唤起人类对非人类元素(例如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共鸣和认同,以此作为人类文化中保护和维护环境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Naess, A. (1987). Self-realization: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being in the world. The Trumpeter, 4, 35–42

2. Bragg, E. A. (1996). Towards ecological self: Deep ecology meets constructionist self-theo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 Leopold, A. (1966). A Sand County almanac: With other essays on conservation from Round Riv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__

2024年6月2日-6月16日,莫娜·阿扎迪安在鹿栖小镇进行为期两周的驻地体验,装置《像一棵树——重新认识生态中的自我》为本次驻地体验的作品。

 

相关信息

 

莫娜·阿扎迪安(Mona Azadian),是一位伊朗/匈牙利建筑师、教育家和园林设计师。她目前任教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担任助理教授。她的作品反思了当代设计和发展中“理解语境”的重要意义。她关注自然和文化语境,从事亲生物设计(biophilic design)、生态景观设计和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reuse)建筑设计。
她的花园设计实践名为 “Untold Gardens”,为干旱城市对景观和花园的需求提供切实解决方案,并以此在阿联酋实践了几座花园。这些花园平衡了用户的需求和本土元素的美感,强调用水效率的提高和气候适应性目标。
她的作品提醒人们培养树立有利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必要性,以应对当前生态退化和自然资源管理不善的问题。同时,她对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准则和方法是否足以解决当下问题产生疑问。她认为根植于人类文化中对自然的内在亲和力是实施可持续方法的关键。她试图展示人类对非人类自然元素的共鸣和认同是促成环境保护行为的关键所在。

 

Date

2025年4月16日

Category

鹿栖驻地